XieJava's blog

记录最好的自己


  • 首页

  • 分类

  • 标签

  • 归档

  • 关于

安全运营之通行字管理

发表于 2024-04-26 | 更新于: 2025-07-21 | 分类于 技术 , 网络安全 | | 阅读次数:
字数统计: 1.6k | 阅读时长 ≈ 5

一、什么是通行字

安全管理所指的通行字指的是对用于身份验证的账号密码或口令的管理。在计算机系统、网络服务、数据库管理等领域,通行字(或称账号口令、密码)是用于验证用户身份的重要机制。通行字管理的核心目标是确保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系统资源,同时保护敏感信息不被未授权访问。

通行字除了自然人登录信息系统时所必需的用于鉴别登录者身份和权限信息的账号和口令外,还包括信息系统软件之间互相调用数据所需的账号和口令。

二、通行字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通行字作为身份验证的关键手段,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个人信息、系统资源和数据隐私的保护。一旦通行字被破解或泄露,可能导致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进而造成财产损失、隐私侵犯甚至法律纠纷。因此,加强通行字安全管理是确保个人和组织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对于企业而言,通行字安全管理更是关乎到整个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企业内部的敏感数据和关键业务信息都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而通行字作为员工访问系统资源的凭证,其安全性不容忽视。通过实施严格的通行字安全管理措施,企业可以降低内部泄露和外部攻击的风险,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声誉。

最后,通行字安全管理也是法律法规的要求。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关的数据保护和隐私法规,要求企业和组织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因此,加强通行字安全管理也是企业和组织履行法律责任的重要体现。

综上所述,通行字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高度重视通行字的安全管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通行字的安全性和可用性。

三、如何做好通行字安全管理

1、通行字一般要求

通行字账号和口令严禁使用出厂默认的、易被猜测的字符串,如admin、root、huawei、123456、111111、666666、888888等。
通行字口令长度一般应至少8位,系统最高权限通行字口令长度应至少12位。
通行字口令应包括数字、小写字母、大写字母、特殊符号4类中至少3类。
通行字口令应与用户名无相关性,口令不得包含账号的完整字符串、大小写变位或形似变换的字符串。
口令设置应避免键盘排序密码。

2、通行字管理原则

通行字管理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职责分离:确保不同的职责和权限得到合理的分离,例如,通行字的创建、修改和删除应该由不同的人员或部门负责,以避免权力滥用和误操作。
  2. 最小授权:通行字的授权应遵循最小权限原则,即每个用户只能获得完成其任务所需的最低权限,这有助于减少潜在的安全风险,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敏感信息或执行关键操作。
  3. 特殊控制:对于特殊的通行字,如管理员密码或敏感数据的访问密码,应该实施额外的控制措施,例如使用更强的密码策略、定期更换密码或实施多因素身份验证等措施,以增强安全性。
  4. 安全责任:通行字使用人是通行字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需要严格遵守通行字安全保护相关规定,如正确填写身份信息、访问权限最小化、及时申请修改或关闭相关权限等。
  5. 操作日志留存:所有系统均留存一定时间(如1年以上)的用户操作日志,定期进行稽核,如有违规违法操作,将立即收回通行字权限并追究相关责任。
  6. 一人一号原则:严格执行“一人一号”,不允许账号转借他人使用,如因转借导致出现违规操作,将由通行字所有人自行承担相关责任。

通行字管理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系统管理员和用户都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护通行字的安全,防止未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3、通行字安全管理运营建议

鉴于通行字管理的重要性,通行字安全管理运营建议从通行字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通行字安全管理包括申请、注册、使用、变注销等环节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必要的环节有监督有审核。
1、通行字申请/注册流程由通行字申请人发起,申请人所在部门(通行字使用部门)负责人、申请访问权限的各通行字维护部门负责人、通行字管理员审核,通行字制作员按照结果制作和分配通行字。
2、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通行字使用人是通行字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通行字使用过程须由通行字管理员督促并通过系统监督通行字使用人遵照本办法执行。
3、通行字变更/注销(如通行字使用人因职责发生变化而导致相应通行字权限发生变化)应由通行字申请人、使用人或使用人所在部门主动发起变更或注销需求,通行字管理员或制作员负责实施。


博客地址:http://xiejava.ishareread.com/


“fullbug”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一起学习成长!

SWOT分析法:知彼知己的战略规划工具

发表于 2024-04-23 | 更新于: 2025-07-21 | 分类于 管理 , 项目管理 | | 阅读次数:
字数统计: 4k | 阅读时长 ≈ 13

SWOT

一、什么是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一种用于评估组织、项目、个人或任何其他事物的战略规划工具。SWOT是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威胁)的缩写。通过分析这四个方面,SWOT分析法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当前情况,并为未来的行动制定策略。

  1. 优势(Strengths):指组织或项目内部的资源和能力,这些可以成为竞争优势。例如,强大的品牌、专业技能、专利技术、良好的客户关系、充足的资金等。
  2. 劣势(Weaknesses):指可能阻碍组织或项目成功的内部限制或缺陷。这可能包括资源短缺、技能不足、过时的设备、不良的品牌形象或低效的流程等。
  3. 机会(Opportunities):指外部环境中可能带来利益的元素。这可能包括市场增长、技术进步、合作伙伴关系、政策变化或竞争对手的弱点等。
  4. 威胁(Threats):指可能对组织或项目造成损害的外部因素。这可能包括竞争对手的行动、市场需求的下降、不利的法规变化、经济衰退或技术变革等。

SWOT分析法通常以矩阵形式呈现,将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别列在四个象限中,以便于直观地比较和分析。通过对组织或个人的内部条件(优势与劣势)和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进行系统的分析,帮助人们深入了解自身和市场的状况,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战略计划。通过这种方法,组织可以识别和利用其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会,并应对威胁,从而制定出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战略规划。

二、SWOT分析法是如何产生的

SWOT分析法,也被称为SWOT矩阵或SWOT分析,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多个阶段和不同的研究者。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安德鲁斯曼(Albert Humphrey)在研究美国500强公司的竞争优势时,发现这些公司都进行了一种类似的战略分析。他最初将这种分析命名为SOFT(Strategy of Firm Tactics)(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即公司策略。随后,安德鲁斯曼对多家美国公司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现这些成功的公司都对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利用外部的机会和威胁来调整战略。为了更好地解释这种情况,他将SOFT更名为SWOT。
然而,SWOT分析法的具体提出者通常被认为是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海因茨·韦里克(Heinz Weihrich)。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SWOT分析,使其成为一种帮助企业(或部门、个人)清晰把握与企业(或部门、个人)发展目标相关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与资源的战略分析工具。
SWOT分析法中的四个关键要素分别是: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其中,优势和劣势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条件,而机会和威胁则关注企业外部的环境。
自SWOT分析法提出以来,它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在20世纪70年代,SWOT分析开始在商业界广泛应用,许多公司开始使用它来评估自己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机会,以制定更有效的战略计划。到了80年代,SWOT分析进一步发展并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可,许多商学院开始将其纳入课程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SWOT分析也开始使用电子表格和软件工具进行分析和展示,使其更加方便和高效。如今,SWOT分析已经成为战略管理重要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SWOT分析法适合哪些人

SWOT分析法作为战略规划工具适合以下人群使用:

  1. 企业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可以使用SWOT分析法来评估企业的整体竞争态势,识别出企业的核心优势、潜在的劣势、市场机会以及面临的威胁。这有助于他们制定和调整企业战略,以应对市场竞争和变化。
  2. 市场营销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可以利用SWOT分析法来分析产品或服务在市场上的表现。通过评估产品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市场中的机会与威胁,市场营销人员可以制定更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3. 创业者:对于初创企业和小型企业,SWOT分析法可以帮助创业者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资源和能力,以及外部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这有助于他们制定创业计划、明确市场定位,并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
  4. 职业规划者:个人在进行职业规划时,也可以使用SWOT分析法来评估自己的技能、经验和兴趣,以及职业市场中的机会和威胁。这有助于个人制定更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发展计划,提升自身的职业竞争力。
  5. 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可以运用SWOT分析法来评估项目的可行性、潜在风险以及项目资源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这有助于他们制定项目计划、确保项目顺利进行,并降低潜在风险。
  6. 咨询顾问和策略分析师:作为专业的咨询顾问或策略分析师,SWOT分析法是他们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常用工具。通过运用SWOT分析法,他们可以帮助客户识别核心优势、挖掘市场机会,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和行动计划。

综上所述SWOT分析法适合那些需要制定战略、进行市场分析和评估竞争态势的人群使用。通过运用这一工具,他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战略和决策。

四、SWOT分析法的应用场景

SWOT分析法,也称为SWOT矩阵,是一种常用的战略规划工具,用于评估一个企业或项目的内部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以及外部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这种分析法通过系统地识别这些关键因素,帮助企业或个人制定更有效的发展战略和决策。
SWOT分析矩阵
利用SWOT矩阵,把四个大方向的条件罗列出来,能够初步分析一件事情要不要做。
如果一件事情已经决定要做了,再把SWOT的四个条件通过矩阵做交叉关联,就有了这个SWOT交叉矩阵。
用交叉矩阵可以更进一步分析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综合之下,该怎么能把事情处理的更好。
SWOT分析交叉矩阵
具体地,SWOT分析法的应用包括:

  1. 优势(Strengths):这是组织内部积极且有助于实现目标的因素。例如,企业可能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技术优势、高效的供应链或优秀的员工队伍。
  2. 劣势(Weaknesses):这些是组织内部消极且可能阻碍目标实现的因素。例如,企业可能面临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不善或市场份额小等问题。
  3. 机会(Opportunities):这些是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可能为企业带来增长或发展的机遇。例如,市场需求的增长、新技术的出现、政策的支持或竞争对手的失误等。
  4. 威胁(Threats):这些是外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可能对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造成威胁。例如,市场竞争的加剧、法律法规的变化、经济衰退或自然灾害等。

SWOT分析法的具体应用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商业策略制定:企业可以利用SWOT分析来评估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识别潜在的增长机会,并制定相应的市场进入、产品推广或竞争策略。
  2. 产品开发:在产品开发阶段,SWOT分析可以帮助企业识别产品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市场上的机会和威胁,从而确定最佳的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
  3. 市场营销:通过SWOT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品牌形象、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以及竞争对手的情况,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市场推广策略。
  4. 个人职业规划:个人也可以使用SWOT分析来评估自己的技能、经验和兴趣,以及职业市场中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更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总之,SWOT分析法通过全面、系统地评估内外部因素,为企业或个人提供了一个清晰、直观的框架,帮助他们制定更明智的战略和决策。

五、SWOT分析法的优缺点

SWOT分析法在战略规划和决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SWOT分析法的优缺点如下:
优点:

  1. 全面性与系统性:SWOT分析法能够全面系统地评估组织的内部条件(优势和劣势)和外部环境(机会和威胁),从而帮助决策者获得一个全面的战略视野。
  2. 直观性与简单性:SWOT分析法的矩阵形式直观易懂,使得分析过程和结果易于理解和沟通。同时,它的应用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的数学模型或工具。
  3. 战略制定基础:通过识别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SWOT分析法为制定组织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可以帮助决策者确定战略方向,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4. 灵活性与适用性:SWOT分析法不仅适用于企业层面的战略分析,还可以应用于个人职业规划、项目管理等多个领域。此外,它还可以与其他战略规划工具和方法相结合,如PEST分析、五力模型等,以增强分析的深度和广度。

缺点:

  1. 主观性与依赖性:SWOT分析法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分析者的主观判断和经验。不同的分析者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导致战略制定过程中的偏差。
  2. 静态性:SWOT分析通常基于当前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缺乏对未来的预测和动态变化的考虑。因此,它可能无法完全捕捉到市场、技术、竞争等方面的快速变化。
  3. 可能忽略关键因素:在某些情况下,SWOT分析可能会忽略一些重要的非优势、非劣势、非机会和非威胁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对组织的战略制定产生重要影响。
  4. 缺乏量化指标:SWOT分析主要基于定性分析,缺乏量化指标来评估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程度。这使得分析结果可能不够精确,难以进行具体的量化比较和决策。

在使用SWOT分析法时,应结合其他战略规划工具和方法,以提高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还需要注意分析者的主观性和经验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以确保制定出的战略符合组织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

六、SWOT分析实例

使用SWOT分析法进行计算机专业毕业大学生的个人职业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出符合自己特点和行业趋势的职业规划。以下是一名对软件开发和人工智能领域有浓厚兴趣即将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通过SWOT分析法进行个人职业规划的具体例子:
个人背景:
小华,一名即将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软件开发和人工智能领域有浓厚兴趣。
优势(Strengths):

  1. 专业知识扎实:在校期间系统学习了计算机科学的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编程基础和算法设计能力。
  2. 项目经验丰富:参与了多个软件开发项目,包括课程作业、实习项目和个人实践,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经验。
  3. 快速学习能力:对新技术和新知识保持高度敏感,能够快速学习和掌握新的编程语言、框架和工具。

劣势(Weaknesses):

  1. 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虽然参与了多个项目,但都是在学校或实习环境下,缺乏实际职场工作经验。
  2. 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待提升:在团队协作中,有时过于关注技术细节,忽略了与团队成员的有效沟通和协作。

机会(Opportunities):

  1. 技术行业快速发展:随着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计算机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为张华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职业发展机会。
  2. 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政府对高科技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市场需求旺盛,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为专业方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威胁(Threats):

  1. 行业竞争激烈: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众多,行业竞争激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实践经验,以增加就业竞争力。
  2. 技术更新换代快:计算机行业技术更新换代迅速,需要不断学习和跟进新技术,以适应市场需求和行业变化。

基于SWOT分析的职业规划策略:

  1. 发挥优势:利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项目经验,寻找与软件开发和人工智能相关的岗位,争取在行业中获得认可和发展。
  2. 克服劣势:通过参加实际项目、实习或职业培训,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同时,注重与同事和业界人士的交流,拓宽人脉圈子。
  3. 抓住机会: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积极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可以考虑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热门领域寻求就业机会或创业机会。
  4. 应对威胁:保持持续学习和进取的态度,不断跟进新技术和新知识。同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以应对潜在的就业威胁和行业变化。

SWOT分析法可以帮助个人全面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制定出符合自己特点和行业趋势的职业规划策略。


博客地址:http://xiejava.ishareread.com/


“fullbug”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一起学习成长!

什么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及其安全保护条例?

发表于 2024-04-18 | 更新于: 2025-07-21 | 分类于 技术 , 网络安全 | | 阅读次数:
字数统计: 2k | 阅读时长 ≈ 6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涉及到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这些设施在国家经济和社会服务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其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及其安全保护条例。

一、什么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是指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国防科技工业等重要行业和领域的,以及其他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重要网络设施、信息系统等。这些设施和服务是数字经济产业供应链的底层设施,其功能稳定与服务持续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确定通常包括确定关键业务、确定支撑关键业务的信息系统或工业控制系统,并根据关键业务对信息系统或工业控制系统的依赖程度,以及信息系统发生网络安全事故后可能造成的损失来认定。

二、什么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条例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维护网络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制定的行政法规。该条例明确了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范围,包括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国防科技工业等重要行业和领域,以及其他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的重要网络设施和信息系统。条例还规定了保护原则、监督管理体制、运营者责任、保障促进措施和法律责任等内容,旨在建立专门保护制度,确保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免受攻击、侵入、干扰和破坏,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该条例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三、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范围有哪些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范围相当广泛,涵盖了多个行业和领域,这些都是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所依赖的重要网络设施和信息系统。具体来说,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包括:

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这包括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以及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和其他大型公共信息网络服务的单位。

能源:这指的是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领域的网络设施和信息系统。

交通:包括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领域的网络设施和信息系统。

水利:涉及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管理、防洪抗旱等领域的网络设施和信息系统。

金融: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网络设施和信息系统。

公共服务: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领域的网络设施和信息系统。

电子政务:各级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包括政务网站、政务服务平台等。

国防科技工业:涉及国防科研、生产、试验等领域的网络设施和信息系统。

此外,广播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单位,以及大型装备、化工、食品药品等行业领域的科研生产单位,也被纳入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范围。

这些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一旦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者数据泄露,可能严重危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因此,对它们进行严格的保护和管理至关重要。

四、如何认定是否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

认定是否是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需要依据《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以及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实践。以下是认定的关键步骤和考虑因素:

行业和领域:首先,需要确定设施或系统是否属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第二条明确指出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如公共通信和信息服务、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务、电子政务、国防科技工业等。

重要程度:考虑网络设施和信息系统对本行业、本领域关键核心业务的重要程度,即它们是否对行业核心业务提供基础支撑作用。

潜在危害:评估一旦网络设施和信息系统遭到破坏、丧失功能或数据泄露,可能带来的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方面的危害程度。

关联性影响:分析网络设施和信息系统对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关联性影响,即它们是否可能对其他行业和领域造成连锁反应或影响。

动态认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允许重点行业领域主管部门根据“重要程度”、“危害程度”、“关联性影响”等标准动态认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并要求将认定结果报国务院公安部门备案。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认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威胁环境的变化,认定标准和方法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因此,保护工作部门和相关单位需要定期评估和更新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名录,以确保其准确性和有效性。

五、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的主要责任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的主要责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落实网络安全责任:运营者需建立健全网络安全保护制度和责任制,确保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以保障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

设置专门安全管理机构:运营者必须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并对机构负责人和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安全背景审查,确保关键岗位人员的安全性。

开展安全监测和风险评估:运营者应自行或委托网络安全服务机构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网络安全检测和风险评估,对发现的安全问题及时整改,并按照保护工作部门要求报送情况。

保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运营者需采取技术保护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应对网络安全事件,防范网络攻击和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数据的安全。

总的来说,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的主要责任是确保设施的安全、稳定运行,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隐私,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他们需要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以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等事件的发生,保障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

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


博客地址:http://xiejava.ishareread.com/


“fullbug”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一起学习成长!

数据安全产品之认识数据脱敏系统

发表于 2024-04-10 | 更新于: 2025-07-21 | 分类于 技术 , 网络安全 | | 阅读次数:
字数统计: 4k | 阅读时长 ≈ 13

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银行、电信、医疗等行业中,企业积累了大量的包含账户、个人身份信息、财务信息等敏感信息的数据。这些数据如果被泄露或损坏,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上的损失,还可能严重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客户的信任。

此外,随着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需要对数据进行各种处理以满足业务需求。然而,在数据使用的过程中,如何确保敏感数据不被泄露或滥用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开发、测试、外包等场景中,直接使用真实数据存在极大的风险。

因此,数据脱敏技术应运而生。它通过对敏感数据进行变形、替换、删除等操作,使数据在保持一定特征的同时,不再包含敏感信息。这样,即使数据被泄露,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本文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数据脱敏系统

一、什么是数据脱敏

数据脱敏是一种信息安全技术,它通过将敏感信息转换成无实际意义的数据,同时保持原始数据的格式、类型和业务逻辑,以确保数据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合规性。数据脱敏的目的是保护个人隐私和企业敏感信息,防止数据在非生产环境中泄露或被不当使用。

数据脱敏具有几个关键点:敏感数据、脱敏规则、使用环境。敏感数据是需要进行保护的目标,如身份证号、手机号、卡号、客户号等个人信息;脱敏规则是进行数据变形时遵循的标准或方法;使用环境则是指数据脱敏后应用的具体场景,如开发、测试环境等。

数据脱敏的类型主要有两种:静态脱敏和动态脱敏。静态脱敏是指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后,将数据从生产环境导入到其他非生产环境进行使用。而动态脱敏则会对数据进行多次脱敏,更多应用于直接连接生产数据的场景,在用户访问生产环境敏感数据时,通过匹配用户IP或MAC地址等脱敏条件,根据用户权限采用改写查询SQL语句等方式返回脱敏后的数据。

通过数据脱敏,企业可以在确保数据安全性和隐私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数据进行业务分析、测试和开发等工作,同时满足法规合规性要求。

二、为什么要做数据脱敏

数据脱敏是数据保护的关键环节,主要出于以下原因:

  1. 保护隐私:数据脱敏可以确保敏感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人员访问或滥用。例如,在医疗、金融等领域,个人身份信息、疾病信息、财务信息等都属于高度敏感数据,如果不进行脱敏处理,一旦泄露,可能会给个人或组织带来严重的隐私和财务风险。
  2. 遵守法规: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关于数据保护和隐私的法律法规,要求企业在处理个人数据时必须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数据脱敏是满足这些法规要求的重要手段之一。
  3. 安全测试:在软件开发和测试过程中,经常需要使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模拟测试。然而,直接使用原始敏感数据进行测试可能会带来安全风险。通过数据脱敏,可以在保留数据结构和特性的同时,去除敏感信息,从而确保测试过程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4. 防止数据滥用:即使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和员工对数据的访问和使用权限也应有所限制。数据脱敏可以防止员工滥用数据,确保数据在内部使用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总的来说,数据脱敏是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企业在处理敏感数据时遵守法规要求,降低安全风险,并促进数据的合规使用和共享。

三、数据脱敏系统的工作原理

数据脱敏系统的工作原理涉及几个关键步骤和技术,主要目的是将敏感数据转换成非敏感数据,同时保持数据的一致性和可用性。

数据脱敏系统工作原理图

  1. 数据识别:首先,系统需要识别和分类需要脱敏的数据。这通常涉及到扫描数据源,如数据库、数据仓库或文件系统,以确定包含敏感信息的数据字段。这些数据字段可能包括个人身份信息(如姓名、身份证号、联系方式等)、财务信息、健康记录等。
  2. 脱敏规则定义:一旦识别了敏感数据,下一步是定义脱敏规则。这些规则指定了如何转换敏感数据,以及哪些数据需要被脱敏。脱敏规则可以基于数据类型、数据敏感级别、业务需求和合规要求来制定。例如,可以使用掩码遮盖电话号码的一部分,或者将姓名替换为随机生成的别名。
  3. 脱敏算法应用:根据定义的脱敏规则,系统将选择合适的脱敏算法来处理数据。这些算法可能包括数据替换、数据混淆、数据加密、散列等。例如,可以使用伪随机数生成器产生新的、不与原始数据相关的数据,或者应用加密算法将原始数据转换为不可读的密文。
  4. 数据转换:在应用脱敏算法后,敏感数据将被转换成非敏感数据。这个过程需要确保数据的格式和结构保持不变,以便数据仍然可以用于分析、测试或其他业务用途。
  5. 数据验证和审计:脱敏后的数据需要进行验证,以确保敏感信息已被有效脱敏,并且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得到保持。此外,系统通常包括审计功能,记录所有脱敏活动,以便在需要时进行审查和合规性报告。
  6. 数据输出:经过脱敏处理的数据可以输出到目标系统或存储位置,供进一步的业务使用。这些数据现在可以安全地在非生产环境中使用,例如开发、测试或数据分析,而不会泄露敏感信息。

数据脱敏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安全性、可用性和合规性。系统应具备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求和法规要求。通过这些步骤,数据脱敏系统能够有效地保护敏感数据,同时允许数据在各种环境中安全地使用。

四、常见的数据脱敏方法

常见的数据脱敏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哈希脱敏:这是通过将数据通过哈希函数转换成固定长度的摘要信息。这种脱敏方法的优点是不可逆,即无法通过摘要信息还原出原始数据,从而确保了数据的安全性。
  2. 加密脱敏:使用加密算法将数据转换成密文,只有拥有相应密钥的人才能对其进行解密还原。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通过密钥进行数据的还原,但缺点是需要保护好密钥的安全性,防止泄露。
  3. 掩码脱敏:这种方法是将数据中的一部分信息替换成通用的字符,如用“*”或“X”来代替部分数据。其优点是简单、易于实现,但也存在被还原的风险。
  4. 伪造脱敏:将真实数据替换成一些看起来合理的但并非真实的数据。例如,将真实的姓名替换成随机的姓名或将真实的年龄替换成一个合理的年龄区间。
  5. 基于规则的脱敏:根据不同的敏感程度,制定相应的脱敏规则。对于姓名、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可以将关键信息用“*”代替。
  6. 数据扰动脱敏:将原始数据进行随机化处理,添加一定的随机误差,使得原始数据不易被还原,从而达到数据保护的目的。

这些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业务需求和数据特性进行选择和应用,以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同时,也需要注意,任何脱敏方法都不是绝对安全的,需要综合考虑技术、管理和法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来制定和完善数据保护策略。

五、数据脱敏系统的主要功能

数据脱敏系统具备一系列核心功能,这些功能旨在确保敏感数据的安全性和合规性,同时满足各种业务需求。数据脱敏系统的主要核心功能包括:

  1. 数据识别与分类:
    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和分类敏感数据,如个人身份信息、财务信息、商业机密等。
    通过预设的规则或算法,系统能够准确识别出需要进行脱敏处理的数据项。
  2. 脱敏规则配置:
    系统允许用户根据业务需求自定义脱敏规则,包括替换、遮蔽、变形、加密等多种脱敏方法。
    用户可以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和敏感程度,配置不同的脱敏策略。
  3. 数据脱敏处理:
    根据预设的脱敏规则,系统能够自动对敏感数据进行脱敏处理。
    脱敏过程可以批量进行,也可以针对特定数据进行单独处理。
  4. 脱敏效果验证:
    系统提供脱敏效果验证功能,确保脱敏后的数据达到预期的效果。
    用户可以通过对比原始数据和脱敏数据,验证脱敏操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 数据管理与调度:
    系统提供统一的数据管理和调度功能,方便用户对脱敏数据进行管理和使用。
    用户可以方便地查看、查询和导出脱敏数据,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
  6. 审计与监控:
    系统记录脱敏操作的全过程,包括操作时间、操作人员、操作内容等。
    提供审计日志和监控报表,方便企业进行安全审计和合规性检查。
  7. 权限管理与控制:
    系统具备严格的权限管理和控制功能,确保只有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和操作脱敏数据。
    通过角色和权限的设置,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数据隔离和访问控制。
  8. 可扩展性与集成性:
    数据脱敏系统通常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能够支持不同规模和复杂度的数据脱敏需求。
    系统还提供了与其他系统的集成接口,方便与其他数据管理和安全系统进行对接。

这些功能共同构成了数据脱敏系统的核心功能体系,有助于企业全面、高效地管理和保护敏感数据,确保数据的隐私性和安全性。

六、数据脱敏系统的部署方式

脱敏产品一般支持代理接入部署模式和半透明网桥部署模式两种部署模式,满足用户不同的系统部署需求场景。

  1. 代理接入部署模式
    利用代理接入部署模式将动态数据脱敏系统并联接入网络,客户端逻辑连接动态数据脱敏系统的IP地址,使得动态数据脱敏系统转发流量到数据库服务器。

  2. 半透明网桥部署模式
    利用半透明网桥部署模式将动态数据脱敏系统物理串联接入网络,所有用户访问的网络流量均串联流经该设备。通过半透明网桥技术,客户端看到的数据库服务的IP地址不变。

七、数据脱敏与去标识化的关系与区别

数据脱敏(Data Masking)和去标识化(de-identification)是两种不同的数据处理技术,它们都旨在保护敏感信息,但方法和目的有所不同。

  1. 目的和应用场景:
    ○ 数据脱敏主要是为了在非生产环境中保护敏感数据,例如在开发、测试或培训环境中使用生产数据的副本。它的目的是通过替换、掩盖或其他技术手段,使得敏感数据在外观上不再识别得出,同时保持数据的某些使用功能和分析价值。
    ○ 去标识化则是将个人信息从数据集中剥离,使得数据不再能够直接或间接地识别特定的个人。它的目的是在数据发布、共享或用于统计和研究等场景中,保护个人隐私,同时允许数据的其他用途。
  2. 处理程度和技术方法:
    ○ 数据脱敏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如数据替换、数据掩盖、数据混淆等,这些方法通常保持了数据的格式和结构,但改变了数据的内容,使其无法追溯到原始个人。
    ○ 去标识化则更侧重于消除或减少数据集中与个人身份的关联性,它可能包括删除直接标识符、使用伪匿名技术、应用统计技术等,以确保数据在不借助额外信息的情况下无法识别个人。
  3. 法律和合规要求:
    ○ 数据脱敏通常是为了满足特定的业务需求和合规要求,如《电信和互联网行业数据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中提到的数据处理标准,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对个人信息处理的规定。
    ○ 去标识化则更多地关联于数据的发布和共享,它需要确保处理后的数据不再属于个人信息,从而不受个人信息保护法规的约束,如《个人信息保护法》第4条所述的匿名化信息不属于个人信息。
  4. 数据的可用性:
    ○ 脱敏后的数据通常仍然可以用于分析、测试和开发等目的,尽管数据的敏感内容已经被改变或隐藏。
    ○ 而去标识化后的数据则更侧重于数据的发布和共享,其可用性可能受到更多限制,因为它需要确保数据无法被重新识别到个人。

总结来说,数据脱敏和去标识化都是为了保护敏感信息,但它们在目的、处理手段、法律要求和数据可用性方面存在差异。数据脱敏更侧重于在非生产环境中保护数据的外观和某些功能,而去标识化则侧重于消除数据与个人身份的关联,以确保数据的安全发布和共享。


博客地址:http://xiejava.ishareread.com/


“fullbug”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一起学习成长!

实战要求下,如何做好资产安全信息管理

发表于 2024-04-09 | 更新于: 2025-07-21 | 分类于 技术 , 网络安全 | | 阅读次数:
字数统计: 2.5k | 阅读时长 ≈ 8

“摸清家底,认清风险”做好资产管理是安全运营的第一步。本文一起来看一下资产管理的重要性、难点痛点是什么,如何做好资产管理,认清风险。

一、资产安全信息管理的重要性

安全风险管理的三要素分别是资产、威胁和脆弱性,脆弱性的存在将会导致风险,而威胁主体利用脆弱性产生风险。网络攻击主要利用了系统的脆弱性。由于网络管理对象(资产)自身的脆弱性,使得威胁的发生成为可能,从而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形成了风险。什么是网络安全资产参见《网络安全之资产及攻击面管理》

首先,网络安全资产管理有助于降低网络风险。通过对公司网络资产进行识别和分类,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系统、数据等,可以更好地进行后续的安全措施和决策,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风险和避免潜在的安全漏洞。这对于保护企业的核心业务和数据安全至关重要,有助于防止数据泄露、非法访问和业务中断等风险事件的发生。

其次,网络安全资产管理是高质量安全管理与运营的基础。良好的资产管理能够有效支撑互联网暴露面收敛、安全漏洞修复与验证、威胁检测与分析、安全事件响应与处置等日常安全运营与攻防对抗中的关键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网络安全的防御能力,还可以为企业的日常安全管理和运营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此外,网络安全资产管理也有助于满足法规和合规要求。随着网络安全法规的不断完善和监管力度的加强,企业需要确保其网络资产符合相关法规和政策要求,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通过网络安全资产管理,企业可以系统地管理网络资产,确保合规性,降低因违反法规而带来的潜在风险。

二、资产安全信息管理的痛点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不断加速,IT系统安全资产数量增长迅猛。与此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各种新技术应用也使得安全资产类型日益复杂多样。传统的安全资产管理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要求,主要面临如下问题:

  1. 安全资产覆盖面广,梳理工作量巨大
    安全资产管理的对象包括与IT系统运行相关的主机/虚机、容器、中间件、数据库、大数据组件、WEB应用、WEB框架、网络设备、安全设备等其它应用软件。安全资产分布范围广、种类繁多、属性各异、关系复杂,面对这么多的安全资产对象,传统的填表梳理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而且效果极差。
  2. 台账不清晰,无法为安全资产风险治理提供有效输入
    人工的梳理方式同时也带来大量的安全资产遗漏、属性缺失、资产归属关系不清、安全资产数据碎片化严重等问题,很难形成完整的安全资产台账与暴露面台账,无法为安全资产风险治理与防护提供支撑。
  3. 安全资产更新不及时,无法对变更进行及时监控与预警
    缺乏动态的资产更新机制,不能及时发现安全资产的变更情况,例如互联网暴露面端口的开通、恶意应用软件的安装、高危WEB插件的应用等,无法及时对安全资产进行风险预警与防范。
  4. 缺乏安全资产运营的机制和流程保障,安全资产管理成效差
    没有建立规范的安全资产运营机制与流程,安全资产管理工作存在着职责不清、管理制度缺乏、安全资产管理工作无法有条不紊地进行等问题,最终导致安全资产纳管随意、安全资产管理成效差,安全资产风险处置无法有的放矢。

三、如何做好资产安全信息管理

以下梳理了资产安全信息管理的运营管理事项
资产安全信息管理事项

1、提升资产安全信息自动化、集约化管理能力,做到资产全过程管理

管理措施:
1)集约化统一纳管
随着数字化应用的深入,资产分布在多个数据中心、私有云、公有云、混合云、边缘计算和物联网等各种基础设施环境中,照成了资产信息割裂碎片化,给资产的统一管理带来了困难。为了看到全局的资产信息,有必要实现资产安全信息的自动化、集约化管理,将资产安全管理纳入云主虚机分配、IP 地址申请等流程,打通资产安全管理平台与云管平台、各专业网管系统等 平台接口,将资产安全信息通过接口采集至资产安全管理平台, 确保云网资产安全信息自动化、集约化的统一纳管。
2)资产信息全过程管理
资产的全生命周期覆盖资产上线、资产运行、资产下线,在这过程中要对资产进行定级备案、对资产的台账进行维护、对资产进行风险评估、对资产进行定期的清查。参考《安全运营之资产安全信息管理》。
在资产上线阶段,组织开展Agent安装、资产信息同步、资产安全管理平台信息确认,提升新增资产入网的规范性;在资产入网运营阶段,结合网络部门IP地址分配清单,通过网络空间测绘、IP扫描、流量监测等技术定期开展资产清查,对发现的未知IP地址开展溯源、认领等资产核查工作;在资产下线退网阶段,及时清理资产安全管理平台基本信息、IP地址备案、云管平台等资产分配管理系统数据。
运营指标:
关键的运营指标包括:纳管的资产类型、各类型资产数、Agent的安装率、资产信息准确率、安全资产脱管率(Agent被卸载或失效)、“三无”资产数等。

2、做好资产的安全风险识别

管理措施:
对本单位管理的资产和安全事件进行关联、分析、展示和管理;
对本单位管理的资产和脆弱性进行关联、分析、展示和管理;
按期开展风险评估和符合性评测,使用定量或定性的风险评估模型,结合资产价值、威胁可能性和脆弱性暴露程度进行计算风险等级,对本单位资产风险情况进行动态管理。
运营指标:
关键的运营指标包括:资产漏洞数、漏洞影响资产数、资产被攻击数、资产被攻击趋势、资产风险值等。

3、做好互联网暴露面的测绘与管空

管理措施:
1)开通审批,应按“非必须不开通”、“先审批后开通”原则管控互联网暴露资产。开通前应由需求单位开展必要性评估,安全运营维护单位完成系统安全加固和问题整改,安全运营支撑单位开展风险评估,安全运营归口管理单位审核。
2)统一管理,对互联网暴露面资产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应对互联网暴露资产进行清单制管理,安全运营支撑单位应至少每月开展一次暴露资产探测和自有网站备案情况自查,安全运营维护单位及时整改相关问题。对未经审批上线的互联网暴露资产责任到人。
3)定期测绘,基于本单位企业指纹和暴露面地址段定期进行互联网暴露面测绘。安全运营支撑单位至少每月开展一次互联网暴露资产安全风险评估,包含安全防护策略有效性核实、全 IP 和端口漏洞扫描、渗透测试和基线配置合规率核查等。系统发生代码更新或版本升级时,安全运营维护单位应重新开展安全风险评估。
4)下线更新,互联网暴露资产下线阶段,系统维护单位应及时发起相关资源的下线申请,在互联网暴露资产关停后 15 日内完成资产安全管理平台的信息更新。
运营指标:
关键的运营指标包括:互联网暴露的系统数、互联网暴露面审批数、互联网暴露的URL数、互联网暴露的端口数、互联网暴露的APP、互联网暴露面趋势等。

4、做好资产安全信息的动态稽核管理

管理措施:
1)对内网资产资源自动化测绘,对未纳管资产的扫描和识别,应至少每季度开展一次资产探测,识别并推进“三无”资产下线。
2)定期对资产数据进行稽核,确保定级备案资产信息和资产安全管理平台、4A 系统资产信息一致。
运营指标:
关键的运营指标包括:“三无”资产数、未纳管资产数、资产信息准确率等。


博客地址:http://xiejava.ishareread.com/


“fullbug”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一起学习成长!

什么是HW,企业如何进行HW保障?

发表于 2024-04-07 | 更新于: 2025-07-21 | 分类于 技术 , 网络安全 | | 阅读次数:
字数统计: 2.8k | 阅读时长 ≈ 9

一、什么是HW

网络安全形势近年出现新变化,网络安全态势变得越来越复杂,黑客攻击入侵、勒索病毒等网络安全事件愈演愈烈,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网络空间安全。同时,国内不少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管理单位安全意识不够、安全投入不足,面临网络安全保护的巨大挑战,让国家关键信息基础设施成为网络攻击的重灾区。

护网行动是由公安部牵头,针对全国范围的真实网络目标单位进行的一种网络安全攻防演练。这种行动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企事业单位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和水平,发现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并提升相关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在护网行动中,公安部会组织攻防两方,其中进攻方会在特定的时间内对防守方发动网络攻击,通过模拟真实的网络威胁来检验防守方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是否有效。这种实战化的演练有助于企事业单位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网络安全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防护措施。
护网行动是一种积极、有效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它通过实战化的演练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二、HW行动具体采取了哪些攻防演练措施

护网行动采取了多种攻防演练措施,以模拟和应对网络攻击,从而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攻防演练措施:

  1. 制定演练计划:明确演练的目标、参与人员、时间和场地,为演练准备必要的设备、工具和系统环境。
  2. 设定演练情景:设定模拟黑客攻击、内部威胁、网络故障等演练情景,这些情景通常包括不同类型的攻击技术和威胁,以全面检验网络系统的防御能力。
  3. 实施攻防演练:根据设定的情景,模拟攻击者进行攻击,挑战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同时,团队成员需要响应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检验和锻炼他们的响应和处置能力。
  4. 攻击分析和演练评估:记录并分析攻击过程,对攻击行为进行深入剖析。同时,评估团队的反应和应对能力,发现并修复存在的漏洞和弱点。
  5. 总结和改进:总结演练结果,包括表现出色的方面和需要改进的方面,并制定改进措施和行动计划,以加强网络安全防御。

这些措施旨在通过实战模拟,全面检验和提升网络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确保在面对真实网络攻击时能够迅速、有效地进行应对。同时,护网行动还促进了网络安全团队的协作和沟通,提升了整体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攻防演练过程中需要确保参与者的安全和免受损害,避免演练本身对网络系统造成不必要的风险。因此,在演练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安全规定和操作流程,确保演练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达成。

三、攻击方一般的攻击流程和方法

HW攻防演练的安全评价关注点已经从安全防护投入过渡到讲究实战效果,拒绝纸上谈兵,直接真枪实战。
攻击方一般目标明确、步骤清晰。

目标明确: 攻击者只攻击得分项,和必要路径(外网入口,内网立足点),对这些目标采取高等级手段,会隐蔽操作;对非必要路径顺路控制下来的服务器,并不怕被发现,用起来比较随意,甚至主动制造噪音,干扰防守方。

步骤清晰: 信息收集-控制入口-横向移动-维持权限-攻击目标系统。

攻击流程:
攻击流程

攻击手法:
攻击手法

四、企业HW保障方案

企业护网安全保障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综合性任务,涉及技术、管理、人员培训等多个环节。以下是一些关键措施,可以帮助企业加强护网安全保障:
护网一体化保障

1.建意识

护网安全意识培训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旨在提升个人和组织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从而保护个人隐私、企业数据以及整个网络环境的安全。
首先,培训应涵盖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原则和特点,包括密码安全、网络钓鱼、恶意软件等。这有助于人们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识别和防范网络威胁。
其次,培训内容应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例如,对于IT人员,可以强调网络漏洞扫描和安全配置等专业技能;而对于普通员工,则应重点强调密码安全、社交工程攻击的防范等基础知识。
此外,培训内容还需与最新的网络威胁和漏洞保持同步,确保培训的实用性和时效性。这有助于人们了解最新的网络攻击手法和防范措施,从而更有效地应对网络威胁。
企业需要向员工提供网络安全意识培训,使他们了解各种网络威胁和攻击方式,并知道如何避免和应对这些威胁。包括护网技能的培训,通过模拟黑客攻击等场景,让员工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网络安全技能。

2.摸家底

护网资产梳理是缩小攻击面的关键步骤,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网络安全状况,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安全防护策略。
首先,明确资产梳理的目标和范围。这包括确定需要梳理的资产类型,如硬件资产、软件资产、数据资产等,以及梳理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明确目标和范围,可以确保资产梳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梳理互联网类业务、暴露面、中间件、业务管理后台、供应链、 WIFI、VPN、安全意识、终端等边界突破点,实施清查和管控,缩小攻击面。
其次,收集资产信息并建立清单。通过收集资产的详细信息,如IP地址、设备名称、操作系统、数据库类型等,可以建立全面的资产清单。这有助于企业对自身的资产进行清晰的了解,并为后续的安全评估和风险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3.固城池

护网行动中的安全检测和整改加固是确保企业网络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安全检测,可以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和漏洞,而整改加固则是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具体的措施,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在安全检测方面,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如渗透测试、漏洞扫描、代码审查等。渗透测试通过模拟黑客的攻击方式来评估系统的安全性,发现潜在的漏洞和薄弱点。漏洞扫描则是使用自动化工具扫描网络和系统,识别存在的安全漏洞,并提供修补建议。代码审查则是对软件代码进行详细的审核和分析,以发现可能的安全漏洞。
在进行安全检测后,需要根据检测结果制定整改加固方案。整改加固措施可能包括强化设备访问控制、安装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建立虚拟专用网络(VPN)、限制网络服务和端口等。此外,加强用户身份认证也是关键的一环,包括强化密码策略、使用多因素身份认证、建立访问权限管理机制等。

4.配神器

配置相应的有效防护技防手段,“护网神器”通常指的是一系列网络安全产品和解决方案,它们被设计用来保护企业的网络系统免受各种网络攻击的威胁。这些神器能够检测和防御各类网络攻击,包括但不限于病毒、木马、黑客攻击、钓鱼网站等。它们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动态防护、下一代防火墙、态势感知平台、SOAR等。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智能防御和攻击溯源、高效的自动处置等。
实时监控和预警:通过部署流量探针、EDR、态势感知平台等建立监控手段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和用户行为,一旦检测到异常或可疑活动,立即发出预警,提醒管理员进行处置。
智能防御和攻击溯源:通过部署下一代防火墙、动态防护设备等平台建立智能防御功能,能够自动识别和阻断攻击行为。同时,它还能对攻击进行溯源,帮助管理员定位攻击源头,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高效快速处置:通过部署SOAR,能够针对实时监控发现的安全告警事件,通过实战化的剧本来联动人员、流程、安全设备进行快速的研判和阻断。

5.增值守

在护网行动中,增加监控值守是一项重要的举措,7*24小时监控值守可以帮助企业实时了解网络系统的运行状态和安全状况。通过对网络流量、系统日志、用户行为等进行实时监控,可以及时发现异常和可疑活动,从而迅速采取措施进行处置。
为了增加监控值守的有效性,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建立专门的监控团队,负责网络系统的实时监控和安全事件的处置。
  • 配置先进的监控设备和软件,确保能够全面、准确地收集和分析网络数据。
  • 制定完善的监控流程和规范,确保监控工作的有序进行。
  • 加强监控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应对能力。

博客地址:http://xiejava.ishareread.com/


“fullbug”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一起学习成长!

数据安全之认识数据库防火墙

发表于 2024-04-03 | 更新于: 2025-07-21 | 分类于 技术 , 网络安全 | | 阅读次数:
字数统计: 3.7k | 阅读时长 ≈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库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存储着大量的关键业务数据和敏感信息。与此同时,数据库也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安全威胁和攻击,如SQL注入、未授权访问、数据泄露等。为了保护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传统的安全措施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然而,这些措施往往只关注于网络层面的安全防护,而缺乏对数据库应用层面的深入保护。因此,针对数据库的安全防护需求,数据库防火墙应运而生。

一、什么是数据库防火墙

数据库防火墙是一种基于数据库协议分析与控制技术的安全防护系统,它串联部署在数据库服务器之前,解决数据库应用侧和运维侧两方面的问题。通过实时监控和分析数据库的访问行为,数据库防火墙能够识别并阻断恶意攻击和未经授权的访问,保护数据库的敏感数据和业务逻辑不被篡改和泄露。它可以有效防护数据库免受各种安全威胁和攻击,如SQL注入攻击等。通过主动防御机制,确保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访问等风险。

二、数据库防火墙的主要功能

数据库防火墙具备多种功能,旨在保护数据库免受各种潜在的安全威胁和攻击。以下是数据库防火墙的主要功能:

  1. 访问控制:数据库防火墙能够识别并控制对数据库的访问行为。通过设定精细化的访问控制策略,防火墙可以限制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或应用程序才能访问数据库,从而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数据泄露。
  2. SQL注入防护:数据库防火墙具备强大的SQL注入防护能力。通过对输入数据进行验证和过滤,防火墙能够识别和阻止包含恶意SQL代码的输入,从而防止攻击者利用SQL注入漏洞对数据库进行攻击。
  3. 威胁检测和告警:数据库防火墙能够实时监控数据库的访问行为,并检测任何可疑或异常的活动。一旦发现潜在的威胁或攻击行为,防火墙会立即触发告警,通知管理员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从而及时应对安全风险。
  4. 数据泄露防护:数据库防火墙可以监控和审计数据库的敏感数据访问行为,防止敏感数据被非法获取或滥用。通过设定敏感数据保护策略,防火墙能够限制对敏感数据的访问权限,并记录相关访问行为,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5. 虚拟补丁功能:对于已知的数据库漏洞,数据库防火墙能够提供虚拟补丁功能。即使在实际的物理补丁发布之前,防火墙也可以通过配置规则来模拟补丁的效果,从而及时修补漏洞,提高数据库的安全性。
  6. 审计和日志记录:数据库防火墙能够记录所有的数据库访问行为和事件,包括正常的访问请求、异常活动以及安全事件等。这些日志记录可以用于后续的审计和安全分析,帮助管理员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追踪攻击来源,并为安全事件调查提供证据。

数据库防火墙具备访问控制、SQL注入防护、威胁检测和告警、数据泄露防护、虚拟补丁功能以及审计和日志记录等多种功能,能够全面提升数据库的安全性,保护数据库免受各种安全威胁和攻击。

三、数据库防火墙的工作原理

数据库防火墙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基于一系列复杂的技术和策略,旨在确保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其主要工作原理:

  1. 流量监控与分析:数据库防火墙首先会对进入数据库的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这包括识别SQL语句,检查它们的来源、目的地以及内容。防火墙会分析这些SQL语句,以判断它们是否可能是恶意攻击的一部分。
  2. 访问控制:基于流量分析结果,防火墙会实施访问控制策略。这意味着它会根据预设的规则来决定是否允许某个特定的用户或应用程序访问数据库。只有符合特定条件的请求才会被允许通过。
  3. 恶意代码与攻击检测:防火墙会检测SQL流量中是否存在恶意代码或攻击模式。这包括常见的SQL注入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等。一旦检测到这些恶意行为,防火墙会立即采取措施,如阻断攻击者的访问或触发告警。
  4. 虚拟补丁功能:针对已知的数据库漏洞,防火墙提供了虚拟补丁功能。这意味着即使在实际的物理补丁发布之前,防火墙也可以通过配置规则来模拟补丁的效果,从而保护数据库免受利用这些漏洞的攻击。
  5. 审计与日志记录:防火墙会记录所有与数据库相关的访问行为和事件。这些日志记录包括成功和失败的访问尝试、异常行为、告警触发等。这些日志对于后续的审计和安全分析至关重要,可以帮助管理员了解数据库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
  6. 实时告警与响应:一旦防火墙检测到潜在的安全威胁或攻击行为,它会立即触发告警通知管理员。管理员可以根据告警信息采取相应的响应措施,如调查攻击来源、封锁攻击者的IP地址等。

总的来说,数据库防火墙通过实时监控、分析、控制和审计数据库的访问行为,为数据库提供了一道坚固的安全屏障。它结合了多种安全技术和策略,确保数据库免受各种恶意攻击和未经授权的访问。

四、数据库防火墙如何防护数据库免受SQL注入攻击

数据库防火墙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和策略,可以有效地防护数据库免受SQL注入攻击。以下是数据库防火墙如何防护数据库免受SQL注入攻击的主要方法:

  1. 访问行为控制:数据库防火墙能够识别并控制对数据库的访问行为。通过设定规则,防火墙可以限制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或应用程序才能访问数据库,从而阻止潜在的恶意用户或应用程序尝试进行SQL注入攻击。
  2. 输入验证和过滤:数据库防火墙能够对输入到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验证和过滤,防止恶意用户通过输入恶意的SQL代码来实施注入攻击。防火墙会检查输入数据的有效性,过滤掉可能包含恶意SQL语句的输入,确保只有合法的数据才能被传递给数据库。
  3. 威胁检测和响应:数据库防火墙具备威胁检测和响应能力,能够实时监控数据库的访问行为,并检测任何可疑或异常的活动。一旦发现SQL注入攻击的迹象,防火墙会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阻断攻击者的访问、记录攻击行为、触发警报等,从而防止攻击者进一步利用SQL注入漏洞对数据库进行破坏。
  4. 虚拟补丁功能:对于已知的数据库漏洞,数据库防火墙提供虚拟补丁功能。即使在实际的物理补丁发布之前,防火墙也可以通过配置规则来模拟补丁的效果,从而防止攻击者利用这些漏洞进行SQL注入攻击。
  5. 审计和日志记录:数据库防火墙还能够记录所有的数据库访问行为和事件,包括可能的SQL注入攻击尝试。这些日志记录可以用于后续的审计和安全分析,帮助管理员识别潜在的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数据库防火墙通过访问行为控制、输入验证和过滤、威胁检测和响应、虚拟补丁功能以及审计和日志记录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地防护数据库免受SQL注入攻击。

五、数据库防火墙的部署方式

数据库防火墙技术是针对关系型数据库保护需求应运而生的一种数据库安全主动防御技术。它部署于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之间,用户必须通过该系统才能对数据库进行访问或管理。这种主动防御技术能够主动监测和防护数据库的安全。

数据库防火墙部署图

数据库防火墙部署图

数据库防火墙支持多种部署模式,包括透明网桥模式、代理接入模式、旁路部署模式以及虚拟化部署等,以适应不同的网络环境和安全需求。

六、数据库防火墙与网络防火墙的关系与区别

数据库防火墙与网络防火墙在网络安全领域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们的目标、部署位置、防护对象以及功能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

首先,从目标和防护对象来看,网络防火墙主要关注的是网络层面的安全防护,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攻击从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它部署在网络边界,对所有流入流出的网络通信进行扫描和过滤,以阻止潜在的攻击。而数据库防火墙则更专注于数据库层面的安全防护,它部署在数据库服务器前端,对SQL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以检测和防止对数据库的恶意攻击和未经授权的访问。数据库防火墙的目标是保护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篡改等风险。

其次,在功能方面,网络防火墙主要通过过滤网络通信、关闭不使用的端口、禁止特定端口的流出通信、封锁木马以及禁止来自特定站点的访问等方式来加强网络安全。而数据库防火墙则具备更细粒度的控制功能,它能够对数据库流量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根据预设的规则对SQL语句进行检测与过滤,避免SQL注入攻击等威胁。此外,数据库防火墙还提供安全性/合规性支持,进行完整的安全审计跟踪,并支持多种合规性标准。

此外,数据库防火墙还具有数据脱敏功能,可以对敏感数据进行处理,避免直接泄露。而网络防火墙则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网络防火墙和数据库防火墙在网络安全领域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网络防火墙是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而数据库防火墙则是对数据库安全进行深度防护的关键手段。在实际应用中,两者可以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

七、数据库防火墙的应用场景

数据库防火墙的应用场景相当广泛,主要涉及到数据库的安全防护和风险管理。关键的应用场景包括:

  1. 数据库入侵防御:数据库防火墙部署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之间,防止外部黑客通过SQL注入、未授权访问等手段入侵数据库。它能够对进入数据库的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识别和阻断恶意攻击,保护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2. 数据库运维管控:数据库防火墙可以作为内部数据库运维的接口,对运维人员的操作进行细粒度的权限控制。通过设定精确的权限策略,防止运维人员执行高危操作、敏感数据泄漏或越权访问,降低因误操作引发的安全风险。
  3. 内外网隔离:数据库防火墙可以作为唯一的内网接入通道,替代传统的防火墙、IDS和IPS产品,实现安全的数据库通讯。它能够有效隔离内外网,阻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攻击,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4. 合规性要求满足:数据库防火墙在多个方面,如漏洞和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网络和系统安全管理、访问控制、个人信息保护等,都符合公安部等保和各行业规范的安全合规要求。它能够帮助企业发现违规的数据库操作,如批量导出数据引发的数据泄露等,并提供有效的风险安全防护。

除此之外,数据库防火墙还可以应用于非授权人员通过应用系统非法登录数据库的场景,通过对其操作进行监控和阻断,防止敏感数据的篡改或盗取。数据库防火墙在保护数据库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满足合规性要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安全防护手段。


博客地址:http://xiejava.ishareread.com/


“fullbug”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一起学习成长!

网络安全产品之认识4A统一安全管理平台

发表于 2024-03-28 | 更新于: 2025-07-21 | 分类于 技术 , 网络安全 | | 阅读次数:
字数统计: 3.1k | 阅读时长 ≈ 10

随着业务网的发展,网络规模迅速扩大,安全问题不断出现。传统的账号口令管理、访问控制及审计措施已无法满足企业业务发展的需求。过去每个业务网系统常常各自维护一套用户信息数据,这种方式使得管理变得复杂且难以统一。同时,孤立地以日志形式审计操作者在系统内的操作行为,也使得审计过程变得繁琐和低效。

因此,4A统一安全管理平台解决方案应运而生。这个解决方案将不同应用、业务过程、后端系统、服务和信息、知识等内容集成到一个软件系统平台内,从而实现了账号管理、认证管理、授权管理和安全审计的集中化、统一化管理。4A系统的诞生是对企业内部安全管理需求的直接回应,是为了解决传统安全管理方式中的不足,提高企业网络安全性、降低管理成本并强化系统安全性和政策符合性。

一、什么是4A统一安全管理平台

4A统一安全管理平台是一个以身份为中心,实现帐号、认证、授权和审计统一管控的安全访问平台。它可为企业IT系统提供综合安全防护,其核心目的是提高系统的安全性、管理效率和用户访问的便捷性。

其核心包括账号(Account)管理、认证(Authentication)管理、授权(Authorization)管理和安全审计(Audit)。这一系统为企业IT系统提供综合安全防护,通过集中的帐号管理、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安全审计等功能,为企业提供强健的、基于统一策略的解决方案,解决企业内控等问题,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系统安全性和政策符合性。

二、4A统一安全管理平台的主要功能

4A统一安全管理平台其核心包括账号(Account)管理、认证(Authentication)管理、授权(Authorization)管理和安全审计(Audit)。具体而言,该平台实现了以下功能:

  1. 帐号管理:提供统一的帐号管理功能,支持主流的操作系统、网络设备和应用系统。这包括帐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如创建、删除及同步等,以及帐号密码策略、密码强度、生存周期的设定。
  2. 认证管理:根据用户应用的实际需要,提供不同强度的认证方式,如静态口令、双因子认证(一次性口令、数字证书、动态口令)等,并且能够集成现有其他新型认证方式,如生物特征等。此外,还可以实现用户认证的统一管理,并提供统一的认证门户,实现企业信息资源访问的单点登录。
  3. 授权管理:集中管理系统资源和应用资源的权限,实现权限的统一展现、收集、变更和回收。
  4. 审计管理:全面记录用户的登录行为和操作行为,基于场景的异常行为分析,实现对大量日志的有效审计。

此外,4A统一安全管理平台还建立了“自然人账号——资源——资源账号”的对应关系,实现自然人对资源的统一授权。同时,对授权人员的运维操作进行记录、分析、展现,加强了内部业务操作行为监管,避免了核心资产在运维管理环节中的损失,保障了业务系统的正常运营。

三、4A统一安全管理平台的工作原理

4A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围绕账号(Account)、认证(Authentication)、授权(Authorization)和审计(Audit)四个核心组件展开,为企业IT系统提供统一的安全管理。
首先,4A系统负责账号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账号的创建、修改、删除等,以及密码策略的制定和执行。这一环节确保了用户账号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其次,在认证阶段,4A系统通过采用多种认证方式(如静态口令、动态令牌、生物特征识别等),对用户身份进行验证,确保只有合法的用户才能访问系统。
授权环节是4A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它根据用户的角色和权限,为用户分配相应的访问和操作权限。通过细粒度的权限管理,4A系统能够实现对关键资源和敏感数据的保护,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操作。
最后,在审计环节,4A系统记录并分析用户的登录、操作等行为,为安全事件溯源和责任追究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通过对审计数据的分析,企业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此外,4A系统通常还具备与其他安全设备和系统的集成能力,如与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安全事件管理系统(SIEM)等进行联动,共同构建企业网络安全防线。
4A系统工作原理通过账号管理、身份认证、授权控制和安全审计等功能,实现了对企业IT系统的统一安全管理,提升了企业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四、4A系统与堡垒机的区别与关系

4A系统和堡垒机在网络安全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定位。

4A系统是一个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解决方案,其核心组件包括账号(Account)管理、认证(Authentication)管理、授权(Authorization)管理和安全审计(Audit)。它旨在为企业IT系统提供综合安全防护,通过集中的帐号管理、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安全审计等功能,解决企业内控等问题,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系统安全性和政策符合性。4A系统提供了一种集中统一的管理方式,侧重于身份管理,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系统资源。

堡垒机,也被称为“跳板机”或“跳板服务器”,是一种网络安全设备。其主要功能是管理和监控访问计算机网络的用户,尤其是那些需要对关键系统进行管理或维护的人员。堡垒机具有访问控制、会话监控、远程管理和权限管理等功能,能够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潜在的网络入侵,确保用户只能访问其工作需要的资源。堡垒机起源于旁路审计产品,通过接管终端对资源的访问,在审计的同时还能对操作命令进行细粒度管控,提供了资源运维统一入口,其本质是提供资源运维统一入口,侧重于运维和审计。

两者在功能上存在明显区别,但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从核心能力来看,4A对外输出的是身份和访问管理能力,堡垒机对外输出的是运维管控能力。在企业的网络安全架构中,4A系统主要负责对身份和访问进行统一管理,而堡垒机则作为能力组件,接收并执行4A系统制定的策略。两者协同工作,共同提升企业的网络安全水平。

五、如何在4A平台上实施帐号和认证的一体化管理

在4A平台上实施帐号和认证的一体化管理,通常涉及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帐号整合与标准化:首先,需要将所有分散在各个系统和应用中的帐号整合到4A平台中,确保所有帐号信息的集中管理。同时,制定统一的帐号命名规范、密码策略等,确保帐号信息的一致性和安全性。
  2. 单点登录(SSO)实施:为了实现帐号和认证的一体化管理,单点登录是不可或缺的功能。通过配置单点登录系统,用户可以只需一次登录即可访问多个系统和应用,无需在每个系统中分别输入帐号和密码。这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便捷性,同时也降低了密码泄露的风险。
  3. 多因素认证集成:为了提高认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集成多因素认证方式。除了传统的用户名和密码认证外,还可以引入指纹、面部识别、手机验证码等多种认证方式。这样,即使在密码泄露的情况下,攻击者也难以通过其他认证方式访问系统。
  4. 权限管理与授权:在4A平台上,需要对用户的权限进行精细化的管理。根据用户的角色和职责,为其分配相应的访问权限和操作权限。同时,建立授权机制,确保用户在访问敏感数据或执行关键操作时,需要经过适当的授权和审批流程。
  5. 审计与日志记录:为了确保帐号和认证活动的可追溯性,4A平台应提供审计和日志记录功能。记录用户的登录信息、操作记录等,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能够及时发现并追溯。
  6. 定期审查与更新:帐号和认证策略需要定期审查和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和安全威胁的变化。定期检查帐号的使用情况、权限分配是否合理、认证方式是否足够安全等,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在4A平台上实现帐号和认证的一体化管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用户体验。同时,这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集中、统一的安全管理解决方案,降低了管理成本并简化了管理流程。

六、4A系统运营管理建议

  1. 建设统一的4A系统,实现运营维护入口统一,企业的网络设备、系统平台、主机和数据库等都应全部纳入到4A系统管理,4A系统应作为运营维护管控手段嵌入到故障处置、割接、升级等流程。应建立绕行4A系统行为监测能力,杜绝4A绕行行为。
  2. 4A账号统一管理。一个自然人仅允许分配一个主帐 号(“主帐号”指用户在 4A 系统中的唯一 ID),主帐号的用户信 息和状态应与人力系统同步;一个自然人允许拥有多个从帐号 (“从帐号”指网络设备、系统平台、主机和数据库等帐号), 但同一网络设备或系统平台只能有唯一从帐号。
  3. 4A 系统认证管理。4A 系统应采取零信任接入认证、 双因素认证、活体实人认证等手段确保帐号登录和认证安全, 须启用 3 次认证失败自动锁定、长时间无操作自动下线等安全 配置。
  4. 4A 系统授权管理。4A系统的权限分配遵循“最小化 原则”,应按指令级授权,有效期不超过 1 年,按系统设置帐号和权限管理员,对帐号和权限的申请、变更和回收等进行管理。当人员离岗或离职时,应在 24 小时内完成帐号的关停和权限的清理。
  5. 4A 系统审计。4A 系统维护部门应建立 5W1H 自动化审计能力,实现自动告警能力。安全运营维护单位应通过 4A 系统开展高风险操作、数据下载等审计,建立告警、处置和复核机制,及时发现违规操作问题。4A 系统日志应保存 1 年以上。

博客地址:http://xiejava.ishareread.com/


“fullbug”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一起学习成长!

Python爬虫如何快速入门

发表于 2024-03-26 | 更新于: 2025-07-21 | 分类于 技术 , 开发 | | 阅读次数:
字数统计: 2.3k | 阅读时长 ≈ 8

写了几篇网络爬虫的博文后,有网友留言问Python爬虫如何入门?今天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爬虫,如何快速的上手Python爬虫。

一、什么是网络爬虫

网络爬虫,英文名称为Web Crawler或Spider,是一种通过程序在互联网上自动获取信息的技术。它根据指定的规则,从互联网上下载网页、图片、视频等内容,并抽取其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处理。简单来说,网络爬虫可以看作是在互联网上自动“爬行”的程序,它们从某个或某些初始网页开始,读取网页内容,找到其中的链接地址,然后通过这些链接地址寻找下一个网页,这样不断循环,直到按照某种策略抓取完所需的网页为止。

网络爬虫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包括搜索引擎中的网页抓取、数据挖掘、网站监测等领域。例如,搜索引擎通过爬虫技术抓取互联网上的网页信息,建立索引数据库,以便用户进行关键词搜索时能够快速找到相关信息。同时,网络爬虫也需要注意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网站的使用协议,避免对网站造成不必要的负担或侵犯用户隐私。

二、网络爬虫的工作原理

网络爬虫(Web Crawler)是一种自动化程序,用于在互联网上按照一定规则和算法自动获取网页信息。网络爬虫通过访问网站的URL,并根据预设的规则抓取页面内容,然后将抓取到的数据保存、分析或用于其他用途。
网络爬虫的主要工作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确定爬取目标–>抓取网页内容–>解析网页–>处理数据

  1. 确定爬取目标:网络爬虫会从一个或多个起始URL开始,然后根据链接关系逐步发现更多的网页。它可以通过遍历网页的超链接、Sitemap、RSS订阅等方式来发现新的网页。
  2. 抓取网页内容:一旦网络爬虫发现了目标网页,它会向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获取网页的HTML代码或其他相关资源(如图片、视频等)。获取到的网页内容将会被保存到本地或内存中。
  3. 解析网页:网络爬虫通常会对抓取到的网页进行解析,提取其中的结构化数据,例如标题、正文、链接、图片等内容。这通常需要使用HTML解析器来处理网页内容。
  4. 处理数据:抓取到的数据可以被进一步处理、分析、过滤、清洗或存储。这些数据可以用于搜索引擎的索引、数据分析、信息检索、机器学习等各种用途。

网络爬虫工作步骤

三、学习爬虫需要哪些前置知识

了解到网络爬虫的工作原理后,就知道了爬虫需要哪些前置知识了。

  1. 需要具备基础的网络基础知识
    需要理解HTTP请求与响应的基本原理,包括请求方法(GET、POST等)、请求头、请求体以及响应状态码等。
  2. 需要了解熟悉HTML和CSS基础知识
    需要了解HTML的基本结构和常用标签,如标题、段落、链接、图片等
    需要熟悉CSS选择器的基本语法和用法,以便在解析网页时能够定位并提取所需内容。
  3. 最好需要熟悉正则表达式
    学习正则表达式的语法和用法,以便在爬虫中用于匹配和提取特定格式的文本信息。
  4. 了解基本的数据库知识
    因为最终爬取的数据需要存储到数据库中,那么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数据库知识如常用的关系型数据库mysql或非关系型数据库MongoDB

四、Python实现网络爬虫有什么优势

要实现网络爬虫需要编写代码来实现,Python实现网络爬虫具有许多优势,使其成为首选的爬虫开发语言之一。

  1. 易学易用:Python具有简洁、清晰的语法,易于学习和上手。它的语法类似于伪代码,使得编写爬虫代码变得简单直观。
  2. 丰富的爬虫库和工具:Python拥有丰富的第三方爬虫库和工具,如Beautiful Soup、Scrapy、Requests、Selenium等,这些库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和灵活的选项,可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爬虫需求。
  3. 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Python在数据处理和分析方面有着强大的支持,如Pandas、NumPy、Matplotlib等库,可以轻松地对爬取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可视化。
  4. 活跃的社区支持:Python拥有庞大而活跃的社区,你可以轻松地找到大量的教程、文档、示例代码以及问答社区,解决遇到的问题并不断提升技能。
  5. 跨平台性:Python是一种跨平台的语言,可以在Windows、Linux、Mac等操作系统上运行,因此可以轻松地部署和运行爬虫程序。
  6. 广泛的应用领域:Python不仅在网络爬虫领域广泛应用,还在数据科学、人工智能、Web开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学习Python不仅有助于网络爬虫开发,还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Python实现网络爬虫具有易学易用、丰富的库和工具、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活跃的社区支持、跨平台性和广泛的应用领域等优势,使其成为开发网络爬虫的首选语言之一。

五、如何快速入门Python爬虫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步骤和资源,帮助开始Python爬虫的学习之旅:

  1. 学习Python基础:
    ● 如果你还没有学习Python,首先需要掌握Python的基础知识,包括变量、数据类型、控制流、函数、模块等。
    ● 推荐资源:官方Python教程、菜鸟教程、W3Schools等。
  2. 了解网络基础知识:
    ● 学习HTTP协议、URL结构、请求方法(GET、POST等)和响应状态码等网络基础知识。
    ● 推荐资源:W3Schools等。
  3. 使用requests库发送HTTP请求:
    ● requests是Python中非常流行的HTTP库,用于发送HTTP请求。requests 库提供了便捷的方式来发送HTTP请求,处理响应内容,包括cookies、headers等细节。
    ● 安装:pip install requests
    ● 学习如何发送GET和POST请求,处理响应,以及设置请求头等。
  4. 解析网页内容:
    ● 学习使用BeautifulSoup或lxml等库来解析HTML内容,提取所需数据。BeautifulSoup, lxml 等库提供了强大的网页解析功能,能够轻松解析HTML和XML文档结构。
    ● 安装:pip install beautifulsoup4 和 pip install lxml
    ● 掌握选择器语法,如CSS选择器和XPath。
    ● 学习基础的正则表达式。参考《Python与正则表达式》
  5. 处理JavaScript动态加载的内容:
    ● 有些网页内容是通过JavaScript动态加载的,直接请求HTML可能无法获取到完整内容。
    ● 学习使用Selenium库来模拟浏览器行为,获取动态加载的内容。Selenium 可以用来驱动真实的浏览器进行动态页面的爬取和交互。
    ● 安装:pip install selenium,并下载对应的浏览器驱动。参考《selenium安装与配置》
  6. 使用代理和应对反爬虫机制:
    ● 学习如何使用代理IP来避免被封禁,以及如何应对常见的反爬虫机制,如验证码、用户登录等。
    ● 学习和使用mitmproxy代理工具来抓包进行数据爬取。参考《mitmproxy安装与配置》
  7. 存储和处理数据:
    ● 学习将数据存储到文件(如CSV、JSON等)或数据库(如MySQL、MongoDB等)中。
    ● 掌握使用Python进行数据清洗和处理的技巧。pandas是做数据清洗、处理、分析的利器,可以参考《pandas快速入门指南》
  8. 高效与可扩展:
    ● 学习Scrapy框架,Scrapy框架支持分布式爬虫,允许大规模数据采集。可以参考《Scrapy爬虫框架实战》
  9. 实践项目:
    ● 通过实践项目来巩固所学知识,例如爬取某个网站的新闻、商品信息等。
    可以参考《Python爬虫获取电子书资源实战》、《Selenium实战-模拟登录淘宝并爬取商品信息》、《mitmproxy实战-通过mitmdump爬取京东金榜排行数据》、《Python爬取京东商品评价信息实战》、《Python爬取淘宝商品评价信息实战》
  10. 学习资源和社区:
    ● 推荐资源:官方文档、博客文章、GitHub上的开源项目等。
    ● 加入Python和爬虫相关的社区和论坛,与其他开发者交流学习经验。

最后,请注意在爬虫开发过程中要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不要对目标网站造成不必要的负担或侵犯他人隐私。


作者博客:http://xiejava.ishareread.com/


“fullbug”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一起学习、成长!

通过jsDelivr实现Github图床CDN加速

发表于 2024-03-20 | 更新于: 2025-07-21 | 分类于 技术 , 开发 | | 阅读次数:
字数统计: 866 | 阅读时长 ≈ 3

最近小伙伴们是否发现访问我的个人博客http://xiejava.ishareread.com/图片显示特别快了?
我的博客的图片是放在github上的,众所周知的原因,github访问不是很快,尤其是hexo博客用github做图床经常图片刷不出来。一直想换图床,直到找到了jsDelivr,通过jsDelivr实现Github的图床CDN加速后果然速度快了很多。
jsdelivr是一个免费的公共CDN(内容分发网络)服务,它允许网站开发者将他们的代码库、JavaScript库、字体和其他资源托管在jsdelivr上,并通过jsdelivr的CDN网络进行快速分发。使用jsdelivr可以有效地减少用户下载资源的时间,提高网页加载速度,同时减轻原始服务器的负载。
jsdelivr支持多种类型的文件托管,包括JavaScript、CSS、字体、图片等。开发者可以将自己的文件上传到jsdelivr,并获取一个指向这些文件的URL。然后,他们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中引用这些URL,jsdelivr会自动处理文件的缓存、分发和版本控制。
jsdelivr的优点包括:

  1. 高速分发:jsdelivr拥有全球分布的CDN网络,可以确保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都能快速加载。
  2. 可靠性高:jsdelivr提供了高可用性和容错性,确保资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 易于使用:开发者可以简单地通过上传文件或使用现有的库来获取资源的URL,并在网站上引用它们。
  4. 开源和免费:jsdelivr是一个开源项目,提供免费的CDN服务,对开发者非常友好。

jsdelivr的官网地址jsdelivr.com 对于gitHub的cdn加速说明如下图所示。
gitHub的cdn加速说明

对于github的图床来说,要用jsdelivr的cdn加速服务很简单
GitHub: https://<jsDelivr加速域名>/gh/<用户>/<项目>@<版本>/<资源路径>
github图床加速

拿一个实例来说明:
github的图床地址:https://xiejava1018.github.io/xiejavaimagesrc/images/2024/20240320/1-jsdelivr官网的github说明.png

jsdelivr的cdn加速地址为:https://xiejava1018.github.io/xiejavaimagesrc/images/2024/20240320/1-jsdelivr官网的github说明.png

对于hexo的博客来说,就是要把原来所有在博客md文件中的github图床地址换成jsdelivr的cdn加速地址。
写个Python程序很容易就能完成这个工作。
代码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import os
from logutils import logging
logger=logging.getLogger(__name__) #定义模块日志记录器


# 修改替换文件内容,进行字符串替换
def changfile(blog_md_file,old_str,new_str):
try:
with open(blog_md_file, "r+",encoding='utf-8') as file: # 打开文件
contents = file.read() # 读取文件内容
contents = contents.replace(old_str, new_str) # 替换字符串
file.seek(0) # 定位到文件开头
file.write(contents) # 将修改后的内容写入文件
file.truncate() # 删除文件剩余部分
logger.info(blog_md_file+'文件中的'+old_str+'已替换成'+new_str)
except PermissionError:
logger.error("Permission denied when trying to open the file.")
except FileNotFoundError:
logger.error("File not found.")
except UnicodeDecodeError:
logger.error("The file was not decoded correctly.")
return None


# 读取目录解析md文件并进行字符串替换
def changfilebypath(filepath='',old_str='',new_str=''):
try:
files = os.listdir(filepath)
for file in files:
if file.find('.md') > 0:
blog_file = os.path.join(filepath, file)
changfile(blog_file,old_str,new_str)
except FileNotFoundError as e:
logger.error('请确认输入是否正确!',e)



if __name__ == '__main__':
old_img_url = 'https://xiejava1018.github.io/xiejavaimagesrc' # Github图床
new_img_url = 'https://xiejava1018.github.io/xiejavaimagesrc' # jsdelivr加速
changfilebypath(filepath=r'D:\CloudStation\personal\xiejavablog\myhexo\myblog\source\_posts',old_str=old_img_url,new_str=new_img_url)

作者博客:http://xiejava.ishareread.com/


“fullbug”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一起学习、成长!

<1…345…21>
XieJava

XieJava

204 日志
12 分类
26 标签
RSS
GitHub
友情链接
  • 爱分享读书
  • CSDN
  • 豆瓣
© 2025 XieJava | Site words total count: 420.8k

主题 — NexT.Muse
0%